企业文化
Corporate Culture
日期:2020-06-01
自动化码头的双小车桥吊是自重2600多吨、轮压超过100吨的“超级大胖子”。选型初期,团队成员王延春发现,桥吊是按常规码头设计建造的,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桥吊承轨梁早在2008年就已完工,承载能力相对较低,不能满足双小车桥吊的轮压要求。
针对这一难题,张连钢带领王延春等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研究。土建改造成本太高,只有从降低桥吊轮压入手。由于桥吊结构尺寸、规格参数是根据船舶尺寸及装卸模式决定的,如何在满足桥吊性能的前提下减轻桥吊自重、降低轮压?
团队成员群策群力想办法。他们分析了主小车作业模式,在正常情况下,主小车负责集装箱在船舶与中转平台之间装卸;门架小车负责中转平台与AGV之间的集装箱装卸作业。只有当门架小车发生故障时,主小车才运行到后大梁位置与AGV直接交互作业。
张连钢提出,要是主小车后大梁减少3个与AGV交互车道,会对装卸作业有多大影响?沿着这一思路,王延春和负责AGV的同事深入研究了AGV转弯半径、运行轨迹,模拟门架小车故障时仅用主小车作业对效率的影响。经过十几天夜以继日地反复论证,大家发现,桥吊后大梁减少车道的优化方案不仅对作业没有影响,还降低了系统对车道任务分配计算的工作量。
思路一变天地宽。项目团队通过优化桥吊结构,将主梁后伸距合理缩短,使用桥吊自重足足降低了50余吨,轮压也降至码头许用范围内,节省了设备制造成本60余万元,还成功避免了因土建改造带来的巨额成本投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