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企业文化

    Corporate Culture

    “连钢创新团队”故事选登 ⑥

    日期:2020-06-19


    2016年冬夜,自动化码头寒意逼人。在桥吊设备组办公室,刚从码头调试现场回来的王延春一脸愁容。工友们都很诧异:近几天桥吊、轨道吊和AGV配合得越来越流畅,老王应该高兴才是啊。“延春,是不是最近熬夜累坏了?赶紧回家歇歇吧。”大家关心地询问。“桥吊起大梁时,俯仰卷筒总是响,我不放心!”王延春道出了心事。

    王延春说的俯仰卷筒是桥吊上缠绕钢丝绳的机构,采用国产篱笆式卷筒,性价比很高,成本仅为数十万美金进口配件的十分之一。所以,自动化码头所有配件原则上都用国产配件,这是自动化码头设计之初就定下的“规矩”。

    “钢丝绳在卷筒上排绳和换层缠绕时,难免会摩擦发声,很正常啊!”“进口货不也有响声吗?”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。“进口产品的响声要小一些,我再去看看。”王延春扭头走向码头。

    他登上距地面58米的机房,仔细观察钢丝绳的运动轨迹,极力分辨异响变化。但夜间视线差、风力大,根本无法准确捕捉声响来源。王延春又爬到89米高的T形台,掏出手机,打开拍摄模式并放大焦距,仔细观察……

    “钢丝绳换层时排绳越不整齐,与卷筒导向装置的摩擦力就越大,声响也就越大!”王延春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,而此时,在寒风中待了两个半小时的王延春全身已被冻透。

    接下来的几天里,王延春和同事查看俯仰卷筒图纸,琢磨导向装置的外形尺寸和结构材料,用手工打磨导向装置的办法成功解决了钢丝绳异响问题。

      以质疑眼光看问题,用辩证思维解难题。在自动化码头建设过程中,“质疑”与“辩证”在这群追求完美的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,让诸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,形成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“中国方案”。